现如今众筹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无处不在,对于电影产业而言,众筹这一金融理念的介入不仅解决了电影制作融资难的问题,也在电影产业的各个领域找到了新的立足点,为中国电影产业开辟出一条新的出路。但是因为众筹的金融属性和天生不透明性,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大公司利用众筹宣传自家的电影产品,小公司电影拿不到众筹融资;投资风险高,容易成为金融资本的逐利场等。
发起电影众筹的目的是为了支持有想法、有创意、有故事、有能力,但资金不足的中小型影视公司或年轻导演,帮助他们拍摄更高质量的电影作品,提供除政府资助、银行投资、非银行机构出资之外,更简易便捷的电影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电影爱好者、电影梦想家为中国电影市场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但就目前的电影众筹项目看,中国电影众筹已经偏离了初衷,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将众筹当作一种营销手段,筹资功能正在被削弱。
电影《我就是我》共筹集到500多万元,众筹网将资金分两次发放给了制片方,但制片方表示,筹集到的资金并未运用到实际拍摄和发行活动中,而是成为了电影票房收入的一部分。对《我就是我》制片方而言,500万在整部影片的投资中仅是杯水车薪,发起众筹不是为了募集资金,更多是为了宣传。
以阿里娱乐宝的众筹项目为例,《小时代》《明月几时有》等影片都是在电影宜发环节发起项目,这些众筹项目在众筹发起前期制作公司已经集齐了导演资源、演员资源、制作、发行资源,众筹筹得的资金很少参与到电影制作中。对这些项目来说,众筹筹得的资金只是总投资中的九牛一毛,这些热门商业电影发起众筹目的不是寻找资金,只是为了吸引大众的关注点,以期增加电影的票房收入。
在电影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的电影市场中,大多数投资人对艺术电影、小众题材电影,多持观望态度,原本就缺乏资金、资源的小众电影本应是电影众筹项目的主角,但却在众筹市场中被寻求传播功能的商业电影挤占了大量空间。电影众筹功能定位的偏离,让众筹的投资属性逐渐弱化,不免有些本末倒置,失去了支持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促进电影艺术前进的初心。
目前的电影众筹正处在“看上去很美”的状态,《大圣归来》以730万元的众筹资金获得了9.56亿元的票房,投资人得到了400%的回报率,但个别项目的成功不代表整个行业的成熟,“一窝蜂”的发起电影众筹项目、“一窝蜂”的参与众筹投资,容易忽略金融投机的风险。
以阿里娱乐宝推出的第二期电影项目中的《魁拔II之死亡之光》为例,虽然仅仅用三天时间就募得资金1000万元,以总投资3000万元的数量完成了电影的制作发行,但影片的最终票房仅2500万元,成本未能收回,众筹投资人的收益也不如意。电影众筹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本身就有风险,对电影产业的投资风险更高,成功率难以预测,因此电影众筹必定存在失败的案例。
回报周期不明确、不固定也是电影众筹存在的问题。根据众筹平台娱乐宝发布的项目信息显示,娱乐宝中电影项目的回报周期一般是一年,但是对于很多从制作前期就发布众筹信息的电影项目来说,一年的回报周期是不现实的。电影从创意到落地,再到上映发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周期通常在一年以上。
像2013年发起众筹的电影《大鱼海棠》于2106年定档上映,电影投资人在等了3年后才收到了项目收益。部分在电影成片后发起众筹项目筹集宣传发行资金的项目,电影能在一年内完成上映,但在回报收益返还的实际操作中,电影公司或众筹平台也会因一些突发状况无法及时返还投资者收益。
中国的第一部众筹电影《十万个冷笑话》,电影制作方于2013年启动电影制作计划,并发起电影众筹项目,最终有5000余位粉丝参与投资,筹得资金137万余元。电影在2015年如期上映,累计票房1.2亿元人民币,第一部众筹电影的成功震惊了电影市场,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投资人的众筹回报出于多种原因退迟未能发放,投资人的不满情绪延续到了网络动画中,导致新一季动漫的点击量持续下滑,评价与热度都不如前两季。
电影在发起项目众筹之前会基于大数据进行电影票房的预测,一些项目以票房的收益吸引投资人,以求获得投资,借此影响投资人的投资指向,但数据预测存在风险,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技术还不成熟。
有优秀导演执导、专业团队拍摄、明星站台、大数据背书的《黄金时代》项目,一经上线就获得热捧,上线两分钟有3000人付款,最后募得资金1800万元,但上映后的最终票房仅5000万元左右,远远偏离预计数额。大张旗鼓的开始,却以惨淡的票房结束,致使项目发起人与投资人均难以收场。
2016年电影《叶间3》上映后捷报频传,首日便获得1.55亿元票房,之后票房一路飙升,但随之而来的“幽灵场”、买票房等质疑声不断传出,将其推上舆论淀涡,在调查该电影票房造假的同时又引出了《叶问3》背后投资方快鹿集团存在的资本运作问题。
《叶问3》是多方众筹的项目,2014年在苏宁众筹、京东众筹和快鹿旗下的当天财富、当天金融等平台上线,项目计划回报本金、预期8%的增值收益、与票房挂钩的浮动收益等基本权益以及签名海报、电影票等附加权益,项目最终获得4050万元的投资,创造了当时的电影众筹新绩。公映初期,快鹿集团控股的两家公司十方控股和神开控股先后以保底发行的名义共投入1.6亿元,保底目标是10亿元。
这一系列“左手倒右手”的举动其实是集团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违规行为,电影《叶间3》俨然成为快鹿集团进行资本游戏的工具。目前我国电影众筹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政府对电影众筹的管理处于缺位状态,法律制度也未跟上电影投融资领域的发展。快鹿集团利用监管缺失下的漏洞,在相关企业或控股公司的互相担保下,通过其所属公司进行融资,自融自保的操作导致整部电影的投融资行为存在众筹资金无第三方监督管理,资金流向无处寻踪等潜在问题。
快鹿集团的越轨行动搅乱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干预了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显示出电影产业繁荣背后的不成熟。在国家政策不健全和监管缺失的情况下,电影众筹容易成为非法融资的新渠道,电影市场也极易演变成金融资本的逐利游戏场。
电影众筹的准入门槛较低,任何人都可以在平台上发起众筹项目,这就决定了众筹平台对项目审核的重要性。目前大部分项目的审核规范由平台自行决定,并且由于缺少第三方对平台的监督管理,平台不需要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存在平台在项目发布前审核不过关或明知存在夺大、虚假成分,仍予以发布的现象。
电影众筹是一项风险高、回报难以预期的投资方式,但“年息6%+50%分红,稳赚不赔”等夸大事实收益的信息成为一些众筹平台默许的项目发起人对投资人的承诺,导致电影众筹被包装成“低风险,高回报”的理财项目,过度宣传收益率,诱使大众忽视了投资风险的存在。
在众筹项目进行和电影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平台存在没有实时监控,众筹成功后在资金运转上没有资金托管部门监管,同时有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对所掌握的重要信息点和风险有意隐藏的问题,以自身系统运转的众筹平台极易显露出信用危机。众筹项目发起后,投资人若掌握信息不足很难做出正确决策,容易导致投资失败。
众筹完成后,资金是否真的被用在了电影项目的实际工作中,具体被用在了哪些方面,对于这些信息投资人很难通过正规的途径追踪获取,保证信息的准确性难以被保证,容易导致风险的发生。
电影众筹本是为了支持有创意,但是启动资金不足的电影公司制作优秀的电影,但是现如今电影众筹越来越偏离了初衷,很多大型影视公司也参与进来,并且把众筹当做了一种营销手段,筹资功能基本被忽视。此外,众筹投资的收回也很不乐观,不仅投资风险高,而且投资公司的行为也会有不确定性。一些不法公司会把一些非法融资包装成电影众筹,形成金融诈骗。此外众筹平台也存在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缺乏后续服务和监管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