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桂花飘香。秋季,丰收满满。在农民伯伯们喜笑颜开之际,相伴而来的还有一对对新人喜结连理、共度未来。然几家欢喜几家愁,看着身边的亲朋好友步入婚姻的殿堂本是件好事儿,但“约定俗成”的份子钱却让不少人愁眉紧锁、纠结不已、不堪重负。
最近,《这是一篇关于你本硕博期间份子钱的综述》的公众号文章抓住了埋头在手机上发红包的学生群体的眼球。有些原本就纠结于该不该随份子、该随多少的学生站到了“约定俗成”之外,开始审视“份子”到底带来了什么,意味着什么,甚至在同龄人之间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新出炉的《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月均基本生活费约为1325.5元,其中人际交往支出占大学生总体开支的17.82%。专家认为这一比例偏高。不过,即使抛开经济因素,单从情感上考量,随份子这件事在当代学生群体当中的处境也相当微妙。
喜帖,有人名曰“红色炸弹”,眼瞅着自己辛勤劳动来的“血汗钱”被无偿“索取”,不免心痛。在经济较为落后的过去,谁家办点喜事,大家伙共同凑点“份子钱”,一来是为祝福,二来则是相互间的帮衬,目的在于齐心协力办好婚礼。
而今,“份子钱”于婚礼本身而言的实际作用已然越来越小,甚至对一些物质条件优越者而言“无关痛痒”。此时的“约定俗成”于婚礼、祝福、捧场而言,作用微乎其微,而对一些经济尚处拮据期者而言,邀请来的不再是“祝福”,而是“埋怨”与“心痛”。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同样,一份祝福,一生友谊亦不能用“份子钱”多少来衡量。正如看一个人的实力,并不一定非要用考试成绩、赚钱多寡才测的准,看他的日常表现、群众口碑、临危处置等同样可验水平。
祝福,不在嘴上,而在心里;不在钱上,而在行动上。朋友婚礼,量力而为,有钱的多捧个钱场,没钱的多捧个人场,帮吹几个气球、绑几条彩带、策划点游戏、挡几杯酒,这样的祝福于情感而言并不逊色于千元红包、万元礼金。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婚礼不是摆阔,喜帖亦非“众筹”函,情深不在金额,意浓还看行动。“我的祝福我做主,任他个十百千万。”与其去虚伪的“献金”,不如去真诚的祝福,“约定俗成”未必是对的,只有诚心实意方是好的、真的、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