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正面临关键阶段。面对疫情影响和经济转型,中国如何转危为机?“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启,中国绿色经济怎样实现长足发展?6月28日,中国新闻社和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能源中国——中国未来五年:为后疫情时代的高质量增长注入清洁低碳能源”国是论坛。多位来自政府、学界、业界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及代表出席论坛,针对上述问题答疑解惑。
中国新闻社总编辑王晓晖在致辞中表示,清洁化、低碳化是当前全球能源发展的主基调,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正在由规模和速度型的高速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的高质量发展转型。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如何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如何推进清洁低碳能源发展,不仅直接关系中国前途,也是海内外的共同关切。作为外宣媒体,中国新闻社将继续讲好中国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故事。
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谈及中国低碳发展时指出,中国为实现2030年履行《巴黎协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非化石能源占比、森林蓄积量等四个目标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李毅中认为,未来中国二氧化碳减排重在工业,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应关注煤化工、煤制氢等。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要防止盲目发展煤化工、煤制氢,要避免造成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等新的风险。他建议,国家应对煤化工、煤制氢等排放二氧化碳制定标准规范并严格执行。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为“十四五”开篇带来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新背景,造成的冲击会在“十四五”初年形成市场疲软的短期局面,但这又提供了一个化危为机的机遇,可在这一形势下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和相应的改革。
邹骥指出,未来中国新的投资领域是在自然资本,其具有大量需求且有盈利潜力。要将自然资本的收益内部化,建立市场主体投资自然资本的持续激励。而伴随着改革,自然资本将在政府公共政策作用下和民众需求结构与支出能力的变化下,在未来30年内会形成持续增值的预期,也就会有更多的投资投向绿水青山与低碳领域。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表示,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能源韧性、能源独立性的提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并作出积极贡献。
在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看来,中国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应主动采取措施,降低城市建筑能耗、农村建筑能耗、城市交通能耗及长距离交通能耗等,由此中国未来的低碳发展的路径会越走越顺,可以创造出一个中国的低碳发展新模式。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国家发改委原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指出,中国应向日本和德国等能效水平高的国家看齐,不断提高节能水平,提高绿色低碳能源的比重。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风电和光伏发电的比例,及其他非化石能源占比,要实行较大力度的电能替代,且是低碳电能替代。就此,中国可稳步降低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提高中国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郑朝晖认为,发展清洁能源不应走回头路,更应在兼顾短期基础上着眼长远,夯实低碳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打造更加多元灵活、高效的清洁能源体系,走一条与环境更加友好,能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的新的增长道路。
郑朝晖认为,“十四五”规划期间是风电和太阳能行业进入平价时代的拐点,是风电等清洁能源走向主流能源的关键一步,新技术的应用,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以及政策环境的进一步的完善,将加快行业从过去粗放式向经济化转变,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而从根本上确立清洁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
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是重要的公共政策解读平台和经济思想众筹平台,在过去四年时间里,围绕重大经济政策、重大经济活动、重大经济热点已举办近百场年会、论坛及经济形势分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