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机构介绍 | 通知通告 | 新闻动态 | 科技创业 | 金融服务 | 政策法规 | 专家团队 | 会员查询 | 联系我们
金融服务
 绿色环保
 科技创新
 金融改革
 税收战略规划
联系我们
电话: 010-5339269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3号楼112室
您的位置:首页 > 金融服务
王安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2020-01-19 18:20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 王安顺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监管体制更加完善,金融政策体系更加健全,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机构实力不断增强。改革永远在路上。进入新时代,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我想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创新和完善宏观金融调控,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离不开有效的宏观金融调控,离不开稳定、可预期的货币金融环境。面对国内供求关系深刻调整、国际经贸环境重大变化,要科学把握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持续创新和完善宏观金融调控。

  一是要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挑战,有总量问题,但更多是结构性问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既要避免大水漫灌,也要避免信用快速紧缩。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货币政策也要注意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要深化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我国货币信贷增速并不低,货币市场利率也不高,金融业规模还比较大。但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持续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症结就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货币信贷不能有效流入实体经济,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提升银行风险定价能力。鼓励银行与民营企业构建中长期银企关系,健全授信尽职免责机制,在内部绩效考核中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

  三是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金融稳、经济稳。没有金融稳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我们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内在要求。从政策目标上看,货币政策更多关注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宏观审慎政策更多关注金融稳定。当前,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需更加注重防控金融风险,强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同配合,从而更好统筹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护金融稳定。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提升银行服务的适应性、普惠性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体系,银行类金融机构数量众多。强化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重点在于提高服务质量,关键在于发挥科技力量。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加速向银行领域渗透。银行要抓住金融科技发展的新机遇,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是要通过发展金融科技,增强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发展普惠金融可以增进社会公平,促进创新创业。银行要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加强获客和运营管理环节的创新,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风险,提高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要鼓励银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为更多群体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要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减少数据孤岛,解决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是要利用金融科技,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着力点。要加强银行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解决虚假订单、重复抵押、多头融资等问题。完善标准体系,推动供应链金融数字信息平台建设。

  三是要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提升银行业风险防范能力。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的核心。加强大数据应用,打通社保、工商、税务、司法等公共数据,提高银行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深化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建立智能风控体系,实现用户分层分类管理,降低风险控制成本。要积极利用金融科技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信息系统分布式转型,稳步推进银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

  创新发展是解决当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突破口。发达的资本市场是支持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也是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的重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进一步强调了资本市场改革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性。

  一是推进股票市场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改革。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去年6月,科创板正式开板,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证券法》,明确全面推行注册制。未来,应在总结科创板经验基础上,积极有序推进创业板、中小板、主板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当前,应简化行政许可,缩短审核时间,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提高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效率,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资本市场包容性和适应性,完善创新型企业上市规则,支持其通过上市和并购重组做优做强。

  二是完善资本市场退出制度。退出制度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股票市场退市率低,大量问题企业不能退出市场,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加大上市公司退市执行力度,促进上市公司优胜劣汰。在债券市场方面,要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探索建立公平、合理的交易机制,破除违约债券交易障碍。发展不良债券处置市场,地方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应发挥合力,加大对存量违约债券的协调处置力度,进一步支持民营和创新企业从债券市场融资。

  三是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发展。我国已建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关键是要加强统筹,形成合力。对于新三板,可以精细化分层为抓手,引入更高效的发行和交易制度,优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增加投资者数量,丰富投资者类型。改善市场流动性,提升市场融资、交易功能,更好服务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区域股权市场要在规范中寻求发展,成为主要市场板块的有益补充。

  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积极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和长期资金积聚功能

  保险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基础支撑。我国保险业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虽然保险收入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保险深度和密度仍然较低。保险服务实体经济,要充分发挥其风险保障功能和长期资金积聚的优势。

  一是提升风险保障功能,发挥经济稳定器的作用。保险是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可支持发生风险事故的企业快速恢复生产。保险业要通过产品、服务与商业模式创新,更好地发挥保障功能,分散和转移实体经济运行中的风险。特别是要创新发展科技保险,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为装备制造企业、科技型自主创新企业以及科研机构提供风险保障。积极发展互联网保险,推动经济新业态的成长。要充分发挥保险风险管理的优势,为企业防灾减损提供有力支持,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二是要增强保险增信作用,助力中小企业融资和出口企业市场拓展。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担下,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扩大信用保险覆盖面,增强出口企业竞争力,推进我国外贸稳定增长。支持中长期出口信用险和海外投资险业务发展,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

  三是发挥保险业积聚长期资金的优势,满足实体经济的长期融资需求。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稳定性高的优势,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截至去年11月示,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0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近18万亿元,已经成为实体经济中长期资金的重要提供者。提高保险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适时扩大投资范围,增加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完善保险资管产品相关规定,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引导保险机构拉长考核期限,优化绩效考核体制,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倡导长期投资理念。

中国科技金融税收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21/1/19    【关闭此页
共建单位

中国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科技金融时报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    全国高校PPP教育联盟    深圳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中国新金融创新研究院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国家科技金融财税创新研究院  All right reserved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3号楼112室、    联系电话:010-5339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