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行:金融科技带来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性等四大挑战
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趋势,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都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平衡好风险和创新的关系成为全球金融监管面临的共同课题。
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下称“报告”),对2018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其中,报告分析了金融科技的发展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金融科技”(Fintech)指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和产品。
近年来,大数据、分布式记账、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推动中国金融创新迅猛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智能投顾等新业态。传统金融机构利用科技手段创新发展,大型科技企业也加速布局金融业。各类企业都有办金融的强烈冲动,但良莠不齐。
报告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普惠金融,在便利金融交易、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对维护金融业稳健运行带来挑战。
1.增加金融体系关联性和顺周期性,加剧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的风险传递。
金融科技使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三者之间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被迅速放大并形成系统性风险。此外,金融机构在通过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降低成本的同时,底层算法和操作的趋同可能导致金融市场价格大幅波动,造成风险叠加共振,加剧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
2.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一是各类金融科技创新增加了货币金融的统计复杂性,尤其是一些金融产品和业务事实上具有期限转化功能,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二是缺乏监管的网络借贷容易将资金引向落后产能和限制领域,不利于信贷政策发挥作用。三是部分科技公司拥有支付清算、征信和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金融基础设施,对相关领域的规则制定、准入退出等产生影响。
3.对现行金融监管形成挑战。
由于互联网监管环境相对宽松,部分互联网金融业务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或利用现有分业监管的空白进行套利。
4.信息安全隐患。
金融科技在帮助金融机构进一步了解客户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信息过度收集、滥用和泄露等社会问题。此外,部分机构掌握了海量消费者数据,垄断整个信息链条,一旦发生数据泄露或遭受网络攻击,甚至可能对整个国家的数据安全造成威胁。
对此,报告借鉴了相关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1.完善现有政策法规,改进监管框架,加强消费者保护。
2.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施功能监管,坚持和落实金融牌照制度。
3. 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创新试点,规范促进金融科技健康发展。
4.推进监管科技稳步发展,提升监管能力,加强系统性风险分析与防范。
报告表示,中国应在总结国际金融科技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国实际,把握全球金融科技发展大势,加快完善现有监管框架,创新监管模式和手段,在尊重市场原则、鼓励创新的同时,积极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趋利避害,促进中国金融科技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