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机构介绍 | 通知通告 | 新闻动态 | 科技创业 | 金融服务 | 政策法规 | 专家团队 | 会员查询 | 联系我们
机构介绍
 委员会简介
 委员会章程
 智库创建单位简介
 智库共建单位证明
 组织机构
联系我们
电话: 010-5339269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3号楼112室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板
科技创新显身手 成都高新区60个社区启用地震预警

原标题:科技创新显身手 成都高新区60个社区启用地震预警



启动仪式现场(摄影 梁磊)

  国际在线四川频道消息(刘垚):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0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9日,成都高新区联合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举行社区全面启用地震预警启动仪式,成都高新区60个社区启用地震预警“大喇叭”,将通过社区广播、手机、电视等多途径,在地震波到达前提前预警,有效保障社区居民人身财产安全。

  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可实现全自动的秒级响应。该系统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地震预警技术是成都高新区支持应急行业领域科技创新的典型案例。目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市县地震部门联合建成的地震预警网,已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墨西哥之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服务全国31个省市区,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专用接收终端等途径公开预警40次破坏性地震,无一误报。

  作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依托其在电子信息、新经济、生物等领域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应急行业科技创新,诞生了一批领先国内外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应急救援领域的傲势科技无人机产品、多次成功预警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中科川信“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应用于灾害救援现场的优途科技国内首款智能掌上超声等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在减灾防灾救灾领域大显身手。

  60个社区启用预警“大喇叭” 打通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

  “四川是全国多地震省份之一,成都高新区重点项目多、人口密度大,建议在成都高新区人员密集场所全面安装地震预警装置。”早在2017年1月,成都高新区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民生工程项目意见建议时,就有市民通过成都高新区公众信息网提出加强地震预警的建议。

  仅一年时间,这一建议便得到迅速落实。成都高新区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合作,在60个社区全面启用地震预警“大喇叭”,占成都高新区社区总数的80%。楼顶建有地震预警“大喇叭”的社区,将在地震波及社区前,通过广播提前预警,从而保障社区民众安全、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还将通过手机短信、电视等途径向社区居民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多途径、广覆盖的地震预警服务。

  “10年前,汶川地震时,我国没有地震预警。汶川地震十年后,我国地震预警技术已全球领先,只欠缺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的全面打通。”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说,地震预警是一项十分典型的社会系统工程,虽然我国地震预警网已覆盖6.6亿人口,但能够真正应用地震预警信息的人口不到2%。“为了更好地发挥地震预警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迫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方携手、共同参与。”

  据介绍,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和地震预警工作。2012年,成都高新区在辖区所有中小学实施地震预警工程。 2013年,成都高新区在国内首次将政务微博接入地震预警。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作为全国首个安装了地震预警系统的软件园区,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天府软件园D区在地震波抵达前70秒左右开始广播预警,安装了地震预警紧急处置系统的电梯也自动触发,实现自动平层关停,有效避免了人员被困。

  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府河社区党委书记翁菁表示,社区启用地震预警,能在地震来袭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倒计时预警警报,是保障社区民众安全的重要举措。“社区将加强地震预警科普宣传,利用地震预警终端加强演练,使居民在地震波到来前有条不紊地逃生、避险。”

中国科技金融税收服务平台    发布时间:2018/5/11    【关闭此页
共建单位

中国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科技金融时报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    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    全国高校PPP教育联盟    深圳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中国新金融创新研究院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国家科技金融财税创新研究院  All right reserved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3号楼112室、    联系电话:010-53392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