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认为把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成是永久的生产要素
在经济学家看来,应当把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成是永久的生产要素——人们熟知的地租基础规律的一类原理的适用性,我们至此尚未穷尽研究。此类原理,按惯例是应用于土地的产品中的;我们已经使之适用于所有资本的产品了;而且,在把该原理付诸应用时,特定的工具我们是暂不置评的,而是把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成是永久的生产要素。此类要素的产品,也即利息,可予以转换成类似于租金的一种形式。
资本,构成一种社会基金;而且要是经济规律继续发挥调节作用的话,那么,资本的适度数额就会见于构成生产的有机组织即社会的每一种附属产业中。社会基金在各行各业小组中的这一分配,有助于确定各小组即将生产的商品数额,而且还会使商品价值不至于失控。价值,一如我们业已指出的那样,是控制各小组的相对收入的。因为,按高价销售商品的这个小组的收入会相对大一些,而产品廉价的小组收入就不丰了。
价值本身受决定租金的同一规律的调节,不过,那是在另一领域发挥作用的规律。我们不得不仔细观察,该规律在决定价值时发挥作用的特殊方式,而这与调节各小组相对收入是完全相同的。按小组分配以及决定工资和利息的最终分配,是受同一规律支配的。
我们已经注意到,成为地租基础的那一规律,实际上是调节劳动的收入的;在研究劳动时,我们没有专就具体的单个的人详加研究,而是认为,就其整体而言,劳动是一种永久的生产要素。是有某些工人不再干田地的活,可有人接替他们了,因此,工作是未见中断的。劳动是一种社会生产要素,因为它跟资本一样,也是按一定数量在构成工业社会的小组和小小组中加以分配的。
是经济因素自由发挥作用的结果决定各行各业究竟该配置多少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劳动既是一种第二类生产要素,也是一种按比例与资本结合在一起决定生产者收入的要素,我们是以这种分配和配置为先决条件谈及这个要素的。
一般工资率和一般利率,都是经由全社会的劳动和资本相结合才得以确定的,但所有小组莫不贯穿着这一结合的脉络,而且原则上简单但真的付诸实施又极其复杂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会使人们追求的每一种职业都获得明确数额的社会劳动力和资本价值。而这,又是通过分配过程使小组的产品、价值和收入得以实现的。在完全自由的竞争条件下,各行各业都趋向于获得社会劳动力的价值,有了这一价值,各行各业由商品销售形成的物品产量和集体收入,就会趋于正常。
凭借某种极好的社会机制,这些结果都实现了。全世界的生产都由某种附属小组或者相关的行业进行,这些小组或者行业相互依存度极高,其中的任何一个小组或行业的变化,都会波及整个复杂的体系。而且,正是由于各行各业的这种相互依存度,才可以在各种情况下把劳动和资本说成是具有某种整体性、社会性和一般收益率的。
至此,我们再就一种很一般的规律提出某种看法已不至于有失草率了。实际上,这一规律是如此包罗万象,以至于它对经济生活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但古典研究却因它们对农业报酬递减领域的作用有限在作了简单的探索后又终止了。正如古典研究所指出的,劳动和资本一旦以一系列增量或是“份儿”应用于土地,那么,按份儿平均计算,其产量是越来越小了。
现代价值研究则对该原理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的作用也只是提了一下。研究表明,同一人所得的一系列消费品按份儿平均计算,效用是越来越少的。效用的最终价值理论和农业报酬递减理论,都是依据同一原理提出的,而这一原理具有广泛得多的新的应用领域。因此,规律适用于经济生活,而理论,不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都包含对经济生活的部分体现。
价值理论是以这一一般规律的某种应用为依据的;地租理论则是以另一种应用为依据。由于这一规律可以溯及消费,而消费是某种物品的“最后增量”是越来越不如其前的几个增量有用的,因此,就生产而论,我们也就可以注意到,某种工业要素的最后增量不如其前几个增量富有成效了。
由于价值取决于最终效用,故分配上的份儿也就取决于最终生产率了。由此可见,利息是由最后一个资本增量的产量决定的,而工资则是由最后一个劳动增量的产量决定的。一方面是商品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劳动和资本,它们的生产率均取决于同一一般规律。不过,控制作为一个整体的小组的收入的是价值,而最终决定价值的则是该规律在消费领域的作用。
在本质上,消费和生产是相反的。在其中的一个过程中,是自然对人类倾其所有,而在其中的另一过程中,则是人类对自然倾其所有。然而,这同一规律适用于这几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的。这堪称经济效果;而且,要是就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表述的话,那么,该规律是能使经济科学达成出乎意料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该规律还同时对价值、工资和利息作出了解释。
消费是一种产生主观报酬的过程,按人们的敏感度加以计量,它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而生产的直接目的却相反,它是影响消费者敏感度的那种物的东西,这些物的东西是客观上存在的,但它们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们是为人类所成就的。人通过作用于人,这就是整个经济过程。因有这个过程,人们可从中获得多少?
这是加以回答的实际问题。人们的所得取决于人们获得某种产品时,该产品给人们带来的利益;同时,还取决于人们所能得到的产品数额。不过,这只是说所获得者取决于货物的效用,同时也取决于创造效用的各种要素的生产率。于是,人们的所得便取决于受此规律调节的那两种变异了。
对于最终效用本身,我们以某种限制过窄的方法加以研究了。即以通常援引的情况来说,某种商品是经消费者看中后接受,然后按想象以数量递增的方式为消费者所获得的。而消费者所获得的连续几个单位的消费品合乎他的需求程度,确是一个比一个低了。一个人获得一连串的很多片面包,这给他以营养,并使他满意,但最终还是使他生厌了。第n片面包,要是他还得吃的话,那他是无可奈何强忍着才吃的,到最后,哪怕再多上一片面包,那就不只是不想吃了,甚至一看就感到恶心了。
一套又一套地拿某种外套赠送给别人,而这外套很快就会失去了使人得到好处的能力。第四套,或许已是没什么用处了,以至于一个流浪者只需要求一下就得到它。同一部书或同一幅画,一部又一部、一幅又一幅地塞满书架或挂满墙,人们的房间没有书和没有画好。总之,非常出人意料之外的是“效用曲线”的下降,而图示中所表明的只是同一类接续几个单位消费品的服务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