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银行支行、网点关停
“你现在口袋有多少现金?”“有多久没去银行了?”在这两个问题面前,相信不少人有着相似答案:口袋里几乎没有现金,就算有也是作为备用资金,很少真正使用;去银行的次数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几乎不去。
当银行网点功能被越来越多地搬到网上、手机上时,许多银行网点也就失去了往日热闹场面。记者在多地走访发现,不少正在营业的支行、网点看起来有些冷清,虽然不时有客户进来,也多是直奔自助终端。工作人员想趁机介绍理财产品,也没太多机会。
硬币的另一面是不少银行支行、网点正在关停。据银监会公开资料的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截至10日,全国就有近100家银行支行、分理处、信用合作社分社等终止营业,既涉及中国银行等大行,也有长沙银行这样的小行。
其实,银行网点关停现象不是最近才开始发生的。安永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16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数据显示,中国五家大型银行网点总数2016年出现首次下降,从2015年的70952家,下降至当年底的70783家,减少169家,降幅0.24%。
业界认为,效益不佳是这些支行、网点关停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目前,大部分社区银行提供的服务大多可以在网银、手机银行或APP上实现,人们对线下需求减弱,导致有些社区银行运营入不敷出。”中邮证券董事总经理尚震宇说。
“不少社区银行关停也在意料之中。”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瀚说,2013年前后引进的社区银行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今天银行零售业务不再依赖物理网点,必然使更多个人金融业务转化为互联网金融业务。
有些银行网点成了“便民乐园”
支行、网点关停的另一面是一些银行向特色服务转型探索。
走进位于北京朝阳的浦发银行赛洛城小微支行,象征着理性、安全的传统大理石玻璃柜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张红色沙发组成的休闲区、一个摆着儿童玩偶和读物的亲子区,还有提供针线、老花镜等的便民服务区,再加上一个简单的业务桌台。
“看起来就像是社区便民活动室,对吧。”赛洛城小微支行行长梁爽笑着说,支行可以提供阅读茶歇、团购果蔬、看管宠物、儿童活动、健身器械等服务,但同样也可以办理理财、个贷、办卡等许多银行业务。
事实上,把小微支行便民化已经成为许多银行的做法。如,华夏银行合肥广利花园社区支行提供电动车充电线、打气筒、医药箱、血压计等多种便民设施;中国工商银行安吉支行提供房屋过户手续办理等非银行业务等。
“做这些便民服务,主要还是为了引流客户。”梁爽说,开设特色服务前,平均一个季度增加50名左右客户,开展特色服务后,一个月就能达到这个数量,而成本却几乎没有增加。目前,梁爽所在的支行也有盈利。
业界认为,现在的支行、网点,特别是小微支行,很难再标准化地铺开做。“社区银行要走精细化路线。”华夏银行合肥分行个人业务部产品经理谢锦羽说,近期打算结合线下社区支行和线上“华夏E社区”APP,提供更多便民服务。
金融科技正和传统银行融合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支付、生物识别……近年来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热词频现,这些新兴技术在变革传统银行业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经营理念的同时,也和传统银行走向融合,共同改变着我们的金融习惯。
金融科技对生活最明显的改变发生在支付领域。支付宝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支付宝用户数达5.2亿户;微信数据显示,微信支付绑卡用户数在2017年底达到8亿户。随处可见的二维码支付,让许多市民、村民养成了不带纸币出门的习惯。
来自新技术的挑战,也促使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更加融合。如,百度金融向无锡农商行提供“融智”一体机,推动银行智慧升级;中国工商银行和京东金融合作推出“工银小白”数字银行,并将在线下主题网点共建、无人贵金属店等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等。
工行渠道管理部网点管理处处长丁昌锋认为,客户的金融行为加速向线上迁徙,金融服务与生活场景的关联嵌套日益紧密,客户关注个性、强调体验、渴望互动等属性增强,要求商业银行在渠道布局、经营形态和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质的改变和提升。
除了关停,或许未来,银行支行、网点还能绑定中老年群体的养生、健康、医疗服务提供商,成为“保健院”;又或者和金融科技不断融合,变得更智能,指导理财、规划收支等。不管如何,改变正在发生,改变也将在未来继续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