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学生贷款不良率比较高,一个原因是学生对自己的征信没有足够重视,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就业以后,因为是在学校所在地发放贷款,毕业后就失联了。失联的这些客户,如果没有人通知他还款,很可能就忘了,并不是恶意逃避贷款。”8月9日,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郭为民在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如今通过大数据的技术,不但可以通过关联关系找到借款学生,“我们发现他们还款意愿超过90%”,降低中行助学贷款不良率的同时,贷款利率较此前的P2P或其他校园贷产品低了很多。
这是郭为民在介绍中国银行金融科技应用时举的一个关于降低“信用风险”的例子。支撑中行控制信用风险,进而下沉客户服务的,则是一整套金融科技系统。
数月前,在该行的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中国银行董事长陈四清提出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的战略,并承诺拿出集团营收的1%作为额外的科技投入。而8月9日的发布会,则是中行首次对外比较系统地阐述其金融科技发展战略。
中国银行首席信息官刘秋万在发布会上表示,中行数字化发展之路将围绕“1234”展开。即:以“数字化”为主轴,搭建两大架构,打造三大平台,聚焦四大领域,并在聚焦的四大领域中,开展28项战略工程。
详解“1234”战略
据刘秋万介绍,战略中的1,是指中行将把“数字化”作为主轴,将科技元素诸如业务全流程、全领域,构建以技术为驱动的新银行业态。
两大架构方面,刘秋万表示,中行将构建企业级业务架构与服务架构,形成双螺旋驱动。这两大架构同步建设,目标是实现全行价值链下的业务流程、数据、产品、体验的组件化。刘秋万用“乐高积木”形容组件化。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轻应用、组件化”是近年来商业银行业务功能开发的趋势,背后的底层IT架构亦从集中式向分布式发展,而灵活的组件化功能模块,正是分布式架构的特征。
在打造三大平台方面,中行则聚焦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三大技术平台“作为企业级业务架构和服务架构落地技术支撑”。
“我们现在自建两大平台,一类是人工智能基础服务平台,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语音识别等通用服务;另外一个是中国银行企业级的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平台基础上搭建通用的机器学习平台,总分行的业务人员、不同的业务条线,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在上面做一些模型的训练。”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总工程师邢桂伟介绍其人工智能平台时称,业务人员将不需要再找IT人员开发,进行业务领域的能力分析和训练,且未来会衍生到客户服务、产品管理、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管理等领域,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
而中行要聚焦的“四大领域”,分别是业务创新发展、业务科技融合、技术能力建设、科技体制机制。刘秋万表示,聚焦的四大领域里,中行“将重点推进28项战略工程”。
探索金融科技子公司落地
在中行将要推进的重点项目中,较受关注的是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进展。
今年4月,建行在国有大行中率先落地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6亿元。
“据我统计,近四年来,大中小银行已经有6家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或者是金融类科技公司,有一些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说平安科技已经是平安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体量最大的是今年新成立的建设银行的建信科技。”刘秋万表示,目前中行在这方面正积极探索,“可能在年内会有一些举措”。
“重点有两方面,一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希望能够有市场化的薪酬待遇、市场化的高技术人才,留住人才并引进人才;二是在银行体系内部的IT部门和体系能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刘说。
邢桂伟表示,中行将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3-5年内,实现集团具备科技背景人才占比达到10%,即30万中行员工中将有3万是科技人才,并重点加强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客户体验师、互联网安全专家等人才储备。
在2017年业绩发布会上,中行董事长陈四清对外宣布了中行在科技金融方面的大笔投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陈四清对中行手机银行的发展寄予厚望,其在2018年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手机银行打造成综合金融移动门户,并以高压之势要求全行员工使用和推广中行的手机银行。
效果则在中行发布会上提供的材料中有所体现,2018年上半年,中行手机银行月交易客户数1393万户,同比增长71%;月活客户2400万户,同增64%;手机银行交易额累计8.32万亿元,同比增长75%。
此外,今年4月,中行推出其智能投顾产品“中银慧投”。据邢桂伟透露,至2018年6月底,销售额为约40亿元,存量则约3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