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融科技对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在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金融科技社会化步伐持续加快、传统金融机构频频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布局智能金融应用、科技金融类创业企业规模渐大、传统金融科技创业公司的加速器项目也数不胜数。在近日召开的2018金融科技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大会上,话题涉及这些发展态势时,长期从事金融服务业的埃森哲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事业部总裁陈文辉使用了一个形容词“如火如荼”。
有机构预计,2018年整个中国金融科技零售规模将逼近一万亿元,业务领域覆盖支付、网贷、理财、投资服务等。令人兴奋的是,创新科技功能领域的覆盖已经慢慢从原来比较窄的产品创新涉及到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风险管理、产品设计、投研等不同的领域。
金融业的演变在经过前一阶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发展趋势之后,逐步迈入被称之为“智能金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金融服务与科技充分融合,不再分谁是金融科技企业、谁是创业企业,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创新企业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去解决银行业发展中的痛点已经成为银行业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思路。
促进多点生态型发展
“银行业不断地自我革新、不断地开放,把原有的自我发展变成一个生态型发展,增加在整个生态中的多点链接。”毕马威金融服务行业咨询总监刘绍伦表示,“银行业开始跟之前可能不太关注的中小创新型金融科技企业大量合作,也开始跟各类资本公司进行大量的合作。”
而这种合作在互联网信贷等新兴金融业态搅动“平静的”传统金融业市场之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互联网信贷的金融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使命又回到了银行的头上。”平安壹账通开放平台中心解决方案副总经理曹雪祎描述了银行业面对网络信贷时的焦虑,“银行这时候突然发现,要产品没产品、要风控没风控、要流量没流量、要系统没系统,没有做过互联网信贷的产品,没有支持互联网二类互合金全流程收入管理的系统,什么都没有,一穷二白,怎么办?”
银行业必须从互联网流量的获客,到大数据风控以及现代产品咨询设计,再到整个信贷管理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一整套系统重新做起。
“最重要的还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曹雪祎说,“原来银行做业务,业务员要上门或者来网点,面签都是当面完成。现在要远程完成,这时候需要统一大数据完成自动获取,另外也需要人工智能技术来完成识别。”
“现在,所有的创新业务,不管是网贷、供应链等,还是资产端、负债端、业务端三个主要业务种类的创新,都是围绕新的技术。”曹雪祎表示,每个技术都有实际上的业务落地应用。
陈文辉认为金融科技对传统银行业的革新有以下几点:能依托于并采用无处不在的客户数据;有不断演进不断优化的模型,能实时洞察客户的需求;企业本身能够演进,能够改变自己,去应对这些需求。
升级实体网点模式
刘绍伦所在机构已经在中国连续进行了三年的“领先金融科技50强”评选,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个变化是,在评选过程中,前几年不断涌现技术创新团队、创新人才,而这几年开始出现大量的产业升级、改造,原来的初始技术已经变成成熟化的产品,在广大的银行业领域进行应用。
在与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各类持牌机构和投资机构沟通及对其研究的基础上,刘绍伦从银行业商业经营层面总结出了两个行业共性痛点,这其中,运营有形网点的高成本、低效益便是其一。
银行业布局线下小网点,其投入和产出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才能实现持平,而在目前整个资本及风控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这其实成为银行很大的困难。
“过去几年,可能有各种类型的创新型网点或社区网点,都在不断地跑马圈地,拓展渠道。”刘绍伦表示,在金融科技尚未发达的时期,线下网店确实是给银行带来很多收益的有效手段。但现在,银行开始对“网点是其获取、运营和服务客户的唯一或最重要手段”的理念存疑。
随着互联网及金融科技的发展、客户行为的转变,银行业如何适应客户生活模式的转变客观上对银行的线上线下网点服务模式提出了要求。而这其中,客户行为的转变不仅是指他如何跟金融行业打交道,还包括整个生活模式的转变。
“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传统网点作为主要经营、获客和服务渠道,其运营成本非常之高,难以适应互联网下用户的需求。”刘绍伦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银行纷纷去试水设立视频虚拟网点,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增加面对面和场景化应用,在保障服务体验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网点向低成本、高效率、新型化的转型。
刘绍伦表示,银行可以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在降低网点基础设施投入的基础之上,增强服务的线上体验,从而提升客户跟银行交互的质量。他举例道,基于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及增强现实技术,通过地理信息位置以及包括复合技术叠加形成的实时图像、声音及其他感官内容穿插到现实生活之中,客户在机场等待登机时可以扫描获得旅客的保险,助力精准交叉营销;以移动视频技术为支持,低成本地实现视频宣传、线上路演、投资者教育等服务,从而吸引高质量客户的资源;虚拟网点与增强现实的技术、移动视频的技术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银行在其物理网点之外设立更多为客户提供交叉服务的虚拟网点服务模式。
变革农村信贷思路
农村金融收益低、风险高是传统银行的又一大痛点。“农业金融如何发展,这个议题已经讨论了十多年。”刘绍伦表示,“但是现在,在金融科技的手段之下,我们有了创新的技术。”
利用卫星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持续监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的分析。基于这些方式,农业信贷的征信思路有了很大不同。
过去银行的农业信贷只对农村、农户进行征信,直白来讲就是对人的征信。刘绍伦表示,农业信贷一直缺少对土地的征信。因为土地本身就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一块土地的好坏决定了种植在其上的作物生长情况。
“利用卫星技术对土地的征信进行农业经营生产以及农业信贷的全面转型。”刘绍伦说,“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和路径的实现需要这种低成本的技术支撑,需要创新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
事实上,利用各种通信技术或无人机对土地进行征信统计并不是纸上谈兵,国内已有农商银行开始落实。利用卫星进行对土地的远程扫描;利用人工智能、机器算法的技术不断对土地进行相关分析;用无人机的技术收集、分析、检测农作物的长势,通过整合土地的气象数据、农作物历史数据、综合线下资料与线下行为全面评估信贷风险,实现信贷发放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
另外,以大数据为驱动,部分金融科技企业已经构建了基于数据的农业金融解决方案,通过与大型核心农业企业合作,提供集成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平台。
刘绍伦表示,随着各项创新技术的蓬勃发展,银行类的金融机构未来将持续拥抱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机遇。
而在科技创新赋能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实现金融科技创新转型需要与金融科技生态进行对接,其中包括各类金融科技创新的企业合作,以及与风险投资机构相关的联动,整个过程需要各方充分沟通与配合。构建金融科技生态,促进整个生态圈的发展,是金融机构构建时所需要重点考虑的。”刘绍伦补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