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金融科技研究中心! E-mail:429262646@qq.com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研究团队 通知公告 智库成果 研究动态 交流与合作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联系方式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如何抵达金融科技下一站 监管应坚持稳定性与协同性

原标题:如何抵达金融科技下一站 监管应坚持稳定性与协同性 来源:CF40

“人民银行正在制定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目前规划正在相关部门会签协调意见,近期能够出台。”7月13日,在 “第四届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透露了我国金融科技的最新监管动向。

此次峰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和金融城(CFCITY)举办,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和新金融联盟(NFA)提供学术支持。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等国内监管机构与世界银行、新加坡金管局(MAS)等国际机构高层,以及众多国内外金融科技企业领袖出席峰会。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金融科技的应用与监管,金融科技如何赋能普惠金融,如何助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等问题。

CF40常务理事会副主席、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蔡鄂生为峰会致欢迎辞,CF40秘书长王海明主持全体大会。

在审慎中坚定地开放

蔡鄂生致辞说,金融科技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制高点,应着力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并积极参与全球金融资源的支配权和话语权的竞争。


CF40常务理事会副主席、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 蔡鄂生

CF40常务理事会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强调了围绕金融科技持续展开国际对话的重要性。他表示,监管领域的国际合作,可以整合各国在数据隐私保护、跨境支付体系管理、数字货币等领域的监管方法,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厘清金融科技的监管职责范围。


CF40常务理事会主席、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陈元

当前数字资本市场的发展存在数据结构化程度不高、数据维度和样本偏少、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建设投入不足及法律法规滞后等瓶颈。


CF40资深研究员 肖钢

针对这些难题,CF40资深研究员肖钢提出,合理健康地发展数字化资本市场,需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是要有开放、共享、公平的数字思维,不关起门搞发展,促进数据互联互通,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二是数字化创新应围绕实体经济需求,让企业和投资者享受数字化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三是积极、审慎、融合,即积极拥抱新技术、审慎创新业务模式,融合互联网公司和国际同行。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跨境金融服务更加便捷,但我国跨境交付模式的金融服务开放度有限,加入WTO有限开放了部分保险服务、证券服务,金融信息数据,那么,下一步怎么开放?

CF40特邀成员、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认为,中长期看,跨境交付模式应先正面清单管理,后负面清单管理,逐步向国际靠拢,不断提高开放度。

他解释道,从准入上看,第一,不会封闭市场,允许外国投资者进来;第二,给中国人提供跨境金融服务,需持牌经营,不可“无照驾驶”;第三,跨境金融服务要接受我国金融监管;第四,严厉打击违规跨境金融服务,切实保护我国投资者、消费者的利益。

保障金融安全是底线也是红线

面对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大部分传统金融机构尚未做好充足准备。与此同时,监管的科技水平亦有待提升,在一些领域,金融监管存在与技术脱节的问题。那么,如何平衡监管效率和科技发展,做到既控制潜在风险又激发创新活力?


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李伟

“做好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划,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在金融科技发展初期需要迭代试错过程。”CF40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委,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十个省市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希望通过试点能够建立完善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管沙盒。

李伟提到,发展金融科技要把保障金融安全作为底线和红线。

一是加强关键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研究制定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的监管规则,对技术架构、安全管理、业务连续性等方面提出管理要求。

二是强化金融信息的安全保护,明确覆盖金融信息收集、传输、销毁的全周期策略,宣传引导加强金融信息的保护,持续提升全民金融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三是加强金融科技创新产品的管理,通过社会公示与行业备案等方式,打造自主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协同的金融科技治理格局,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

四是强化金融科技实践,探索运用自然语言分析,广义监管规则,提取文本规则中的量化指标,封装为机器可读可接入的API,实现金融监管形式化、数字化、程序化,提升系统性、交叉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能力。

近期Facebook发布的加密货币Libra引发了热烈讨论,其中不乏对数据安全、反洗钱、反恐融资等问题的担忧。在支付领域,如何明确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边界?怎样在支持金融创新的同时兼顾好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社会责任?

“政策制定者必须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级别的数字化交易基础设施,因为个人的数字身份信息如果被滥用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新加坡金管局(MAS)首席金融科技官Sopnendu Mohanty认为。


新加坡金管局(MAS)首席金融科技官 Sopnendu Mohanty

Sopnendu Mohanty还表示,政策制定者必须关注四个类型的技术:

一是API,系统必须是开源的,必须要建API。

二是银行应该接纳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的技术。

三是云计算。

四是数据技术和AI技术。

监管应坚持稳定性与协同性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表示, “监管是相对稳定的,甚至可以说是高度稳定的,否则会导致市场主体行为与监管动作的不可预期。实际上,如果监管规则频繁变动,也可能会诱发风险。”

杨农表示,要在全部金融业务纳入监管的总原则下,创新金融监管新技术。穿透式监管、动态监管、弹性监管、负面清单、监管沙盒等,都是在适应新的金融业态发展情况下,探索出的新监管技术,所以现在又提出了监管科技。监管科技和金融科技一样,都是建立在数据驱动基础之上。把握住一些基本原则,就能确保中国金融科技在未来领先国际,健康和稳健地发展。

CF40特邀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认为,中国监管沙箱已见曙光,需注意的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应强化协调,避免各自为阵,因为在不协调的基础上再出新的框架,会弄出新的不协调来,可能无法达到我们的初衷。

金融科技如何赋能小微?

债权与股权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从小微企业成长的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如何破解其融资难题?


宜信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唐宁

宜信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唐宁认为,“未来有巨大成长前景的小微企业,更加合适直接融资。母基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可以帮助高净值、超高净值个人投资人在投资新经济时实现风险分散。

“而对于数量更多的其他小微企业而言,债权是更适合的融资方式。今天的小微企业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其数字资产运营信息、交易信息本身就具有重要价值。大数据风控模型可以实时基于这些数字资产提供信用支撑。”唐宁表示。

好的数字金融是什么样的?浙江网商银行行长金晓龙认为有三个特点。第一,可负担,即客户用得起。第二,可获得,这指的是大面积可获得。第三,可持续,小微金融服务提供商自身商业是可持续的。三点同时具备,小微金融的事业才能健康地持续。

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除了提供资金以外,还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金融服务,帮助解决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富国银行高级副总裁萧兵认为,将来科技能使在贷款之外做贷款成为现实,通过对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进行数字化管理,将小微贷款内嵌其中。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应回归初心


CF40成员、华夏银行(7.500, -0.02, -0.27%)行长 张健华

金融业在金融科技领域到底能走多远,监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CF40成员、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亲自领导了华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他对开放银行建设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银行体系中心化的核心系统,无法适应现在的快速变化。银行需要推动创新和开放,积极引进一些相对成熟的新技术,并推动组织流程架构的改变。监管也应对银行的创新予以一定的容忍。”

“数字化转型现在很时尚,但是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赋能千万不要把数字化这个过程变成了主角。”平安银行(13.920, -0.20, -1.42%)行长特别助理张小璐分享了自己对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感悟。

她认为银行要不忘初心,回归本原。“我们想改变的东西,在不同的商业银行里各有不同,可能在大阶段上差不多,但每个银行所处的阶段都不一样,聚焦的点可能也不太一样。所以在设计数字化底层结构的时候,不可以抄袭,一定回归最初想达成的愿景。”

在敬畏规律中开拓创新

在峰会的现场,还有一个重磅环节—— “2019融城杯金融科技创新十佳案例”颁奖仪式,获奖的分别是招商银行(35.130, -0.27, -0.76%)交通银行(5.790, -0.01, -0.17%)、平安银行、普洛斯金融、金信网银、基煜基金、邦盛科技、汇付天下、新希望(20.010, 0.58, 2.99%)金服、品钛十家机构。


该评选由金融城与新金融联盟主办,金融城CEO吴雨珊主持颁奖仪式,谈到举办金融科技案例评选的初衷,她表示,“金融科技创新案例评选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主要目标是记录和见证进步的力量,树立金融科技创新的标杆,提高中国金融科技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新金融联盟理事长、工商银行(5.580, -0.04, -0.71%)原行长杨凯生担任颁奖嘉宾并发表致辞。杨凯生表达了对获奖机构的祝贺,希望这些机构未来能继续保持开拓的精神与旺盛的创新意识。他强调,只有敬畏金融发展规律,尊重监管,创新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中国金融科技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9/7/16    【关闭此页
资讯中心  
客服中心  

邮箱:429262646@qq.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423室

联系电话:010-53392692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科技研究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45号院    邮箱:1196515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