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滞胀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最新挑战。”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2022年中期)上表示,全球滞胀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将大于挑战,它是大变局给予中国进一步破局的一个很大的契机,要抓住全球这一轮的变化,进行战略优化,进一步做好我们的事情。
按照世界银行、OECD以及欧美各大机构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通货膨胀率将接近8%,比去年高3.8个百分点。在通胀高企的同时,全球增长速度出现加速性的回落,有观点就认为全球滞胀势必全面逆转中国外部环境,必将通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出口需求下降、全球资本逆转等途径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带来严重的挑战。
刘元春认为,这种观点没有从全球结构和趋势角度来深入分析全球滞胀运行的规律,没有看到全球滞胀对于中国的机遇和发展的契机。
对于当前的全球滞胀形势,这一轮全球经济滞胀从表象来看是俄乌冲突与新冠疫情带来的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不对称变化所导致的,但这只是滞胀全面爆发的诱因而已。全球经济低迷与停滞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就已经出现了,那时经济学界用“长期停滞”来描绘,是2008年到2018年整个宏观经济学界讨论的核心。大量研究表明,全球经济的增长中枢在人口老龄化、技术进步速度的下降、全球化的逆转等因素作用下持续下降了两个百分点。
刘元春指出,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一方面带来了供求不对称的变化,另一方面直接导致各种成本全面显性化,一定看清楚两个事实:第一,俄乌战争本身就是全球百年大变局的产物,是世界地缘政治恶化的表现;第二,疫情带来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在中美大国冲突之时已经出现,新冠疫情带来的社会隔离和供应链断裂只是逆全球化一种极端的演示。因此,这一轮全球经济滞胀绝对不是俄乌冲突、新冠疫情简单导致的,它实际上是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发生重大扭曲、资源配置发生重大错配所带来的一轮新危机。
刘元春认为,滞胀将使欧美经济受到重创。这个重创体现在:一是美国经济很可能出现硬着陆,不仅仅体现在GDP增速的下滑,更重要的是目前所看到的美元指数的高企、房地产价格指数的高企以及股票市场价格的高企难以持续,很可能出现一轮泡沫破灭的危机。二是美元地位在这一轮冲击中,虽然不会被取代,但是会受到重创。三是在这种高成本下,美国在中美对抗中所布局的产业回归战略、基础设施战略和创新战略可能会受阻,难以持续。四是欧盟体系以及欧元体系将在滞胀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压力下出现崩溃性下滑。目前欧洲的通货膨胀已经超过8%,特别是德国,已经达到8.7%,这必然会引起超级紧缩,这个紧缩将会带来各国国债收益率急剧上扬,导致各种的财政难以持续。欧元区在2008年后出现的欧债危机很可能再现,欧元区以及欧盟面临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挤压。
全球滞胀对于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性转型的中国来说,滞胀所带来的需求方的价格上涨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是把“双刃剑”。刘元春认为,机遇是大于挑战的。
“滞胀虽然对中国会带来很多冲击,但是对中国供给能力会有一个全面释放,对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会提供全面的契机。”刘元春认为,中国因素将成为平抑全球物价水平持续上扬的核心力量,中国超大生产能力的优势将进一步显化。
刘元春进一步解释,大宗商品的上涨、尤其是能源价格的上涨的确会带来中国进口成本的大幅上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确也会带来一系列的压力;但是,中国经济目前对于成本冲击的释放能力、缓解能力已经大大提升。其中最好的例证就是,本轮石油价格上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虽然对中国PPI有很大的冲击,但是对CPI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基本上是由生产者消化了大宗商品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冲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在过去二十年快速提升的供给能力缓解了目前的这种成本压力。
此外,最终服务和制成品价格的上涨占到本轮物价上涨的75%,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只占20%多。能源价格和基础产品的价格提升,将大大促进中国新能源战略和新型战略产业体系全面崛起,推动中国经济全面升级。
“全球滞胀提供的机会需要对战略进行优化。”刘元春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一是必须对中国产能过剩进行重新审视,不能简单化。在新一轮滞胀中,中国庞大的生产潜能能不能有效转换成供应能力是重心。不能简单通过关停并转来处理过剩产能,必须前瞻性研究全球滞胀下未来需求格局和供应格局的新变化。
二是新能源战略要进一步布局,进一步抢占战略性高点。必须加大基础技术的研发,加快新能源市场化的步伐,进一步布局未来能源体系,快速形成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匹及的能源成本优势,从而对冲这些国家在工资成本的潜在优势。
三是对冲成本上扬压力,企业成本控制政策要出台,特别是结构性对冲政策要继续出台。目前测算由于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扬导致中国进口成本上升2-3万亿元,这将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和下游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成本冲击,这需要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尽量缓解成本冲击带来的压力。
四是贸易政策需要再定位、再调整。比如关税政策,再比如一些非关税的投资政策,如何彰显技术进步和成本改善对世界的贡献?
五是必须进行全面改革。真正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断点,使创新体制再调整,特别是对于传统产业园区,向高技术、新技术进行简单延伸的战略布局可能要进行全面审视和再定位。
刘元春表示,全球滞胀对于中国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中国必须重新审视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大市场、大制造、低成本的优势;同时进一步提升技术进步,使我们在新能源、新技术上的前期布局能够有一个加速性的赶超,产生在这样一个超级时段的赶超效应,进行内部战略再定位、再调整,抓住契机进行全面、关键性改革政策的推出。
|